我国氯碱行业的发展一直同国民经济发展紧密相连。改革开放40年来,我国烧碱、聚氯乙烯(PVC)年产量由最初的不足200万吨发展到目前的数千万吨,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氯碱生产国和消费国,而且技术实力实现大飞跃,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,安全环保理念深入人心,谱写了由小打小闹到家业丰厚的壮丽篇章。
中国氯碱工业协会统计显示,目前我国烧碱生产企业160家,总年产能达4102万吨,占世界总产能的44%;PVC生产企业75家,总年产能达2406万吨,占世界总产能的41%。2017年我国烧碱产量达3365万吨,是1978年(产量164.8万吨)的20.4倍,年均增长8.04%;2017年PVC产量达1790万吨,是1978年(产量25.6万吨)的70倍,年均增长11.51%。经过40年发展,我国氯碱业烧碱、PVC两大主要产品规模稳居世界首位,主要耗氯产品产能规模增长较快,部分产品规模同样位居世界前列。其中,PVC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有机氯产品,耗氯量约占全国氯气总产量的40%,是调节碱氯平衡的主要产品。
烧碱年表观消费量由1978年的175万吨增长到2017年的3214万吨,占全球消费市场30%以上。PVC也相继拓展了型材、管材、薄膜、板片材等众多消费领域,2017年表观消费量已达1771万吨。
在技术进步和市场带动下,我国氯碱行业的产业产品链日趋丰富。据粗略统计,目前我国氯碱企业可以生产200余种耗氯产品,除占比最大的PVC外,还形成了环氧化合物、甲烷氯化物、氯化聚合物、光气系列、氯代芳烃系列以及精细化学品等十余个大系列。其中PVC、糊树脂、氯化石蜡、环氧氯丙烷、甲烷氯化物、环氧丙烷、MDI/TDI等产能规模较大。
在产业布局上,东西部氯碱产业带日渐形成,产业空间布局日益清晰。东部省份的氯碱产业历史悠久,同时也是氯碱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。经过多年发展,东部地区氯碱产业探索出了与化工新材料、氟化工、精细化工和农药等行业结合的跨界发展新模式。西部地区的氯碱产业进入新世纪以后才迅速崛起,依托资源优势建设大型化、一体化“煤电盐化”项目,已成为西部地区氯碱产业发展的重要特点。而且,西部氯碱企业均为当地龙头企业,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。
另据中国氯碱工业协会有关负责人介绍,近40年来,伴随技术的发展进步,氯碱行业的能源和资源消耗不断降低,资源综合利用、技术装备以及清洁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。
继德国和日本之后,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个能够生产离子膜电解槽成套装备的国家,国产离子膜电解槽装置运行数量约占世界装置总数20%以上。烧碱隔膜法装置不断淘汰退出,膜极距离子膜电解技术逐渐成为绝对主流。相比普通电解槽,膜极距离子膜电解槽节电100千瓦时以上,达到国际领先水平,节能效果十分显著。
2010年6月,氯碱行业发生了一件里程碑式的事件,东岳集团国产化全氟离子膜在万吨级氯碱装置上一次通电成功,这标志着我国自主氯碱离子膜核心技术和生产能力实现了重大突破,打破了国外的长期垄断。
此外,40年间,行业还先后开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全自动20万吨/年PVC工艺技术,实现了大型PVC生产从工艺到设备的全套国产化;自主开发了系列大型PVC聚合釜,其容积从30m3、70m3发展到目前的135m3,单釜产能由5000吨/年提高到6.7万吨/年;相继推动应用了膜法除硝技术、聚合离心母液废水处理技术、电石渣脱硫技术等末端治理技术,使全行业“三废”排放量、化学需氧量、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大幅下降;再加上低汞触媒、高效气相除汞技术、盐酸解吸技术、含汞废水处理技术等汞污染防治技术的不断应用,行业环保和汞污染防治水平进一步提高,为推进国际公约履约进程、全球环境治理作出了突出贡献。
——本文由山东一诺生物整理于网络